報新聞/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今(5)日在宜蘭園區舉行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駐臺單位代表、各界貴賓與民眾熱烈參與。開場由宜蘭三星大隱鍾馗王爺廟以地主身分帶來《鍾馗五鬼陣》陣頭演出,透過臺灣民間信仰的「除煞祈福」,為藝術節及所有與會國內外藝術家、貴賓、參與民眾帶來「大放光明」的祝福;藝術節的表演團隊更依次登臺亮相,從四面八方驚喜現身,展現跨越國界的藝術能量及文化活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從2000年開始舉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是一個生長自宜蘭在地、同時面向國際的藝術節,關注與我們鄰近、卻又陌生的亞太國家發展的文化底蘊。國際交流是文化部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在國際交流前,我們必須先看到自己、也要看到世界,並且看到世界如何看待我們。2年舉辦一次的亞太傳統藝術節,是文化部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非常重要的任務,也將持續進行的文化交流,歡迎宜蘭鄉親、全國民眾都能夠來宜蘭園區欣賞為大家準備的各式展演,期待我們未來像這次的主題一樣「大放光明」。
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甘泉表示,感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選定「大放光明」做為今年的主題,來自不同國家的多種藝術形式呈現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從印度喀拉拉邦的苦替雅坦梵劇到馬來西亞的皮影戲,《羅摩衍那》展現了共同的文化遺產,故事中有一句話「不論是猴子還是人類,幫助我的朋友,都是我的親人。」這樣的理念正是我們追求團結合作的基石。希望通過《羅摩衍那》,激勵彼此都能夠擁有主角羅摩王子的勇氣、神猴哈努曼的智慧,以及羅摩妻子悉多的奉獻精神,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的未來。
傳藝中心表示,自2000年起辦理亞太傳統藝術節至今年已舉辦21屆,是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之一,透過持續與亞太各國的藝術文化交流、積極對話親近,不僅讓臺灣民眾看見世界,感受不同藝術文化的魅力與生命力,也讓臺灣自信地以藝術文化和世界交朋友。特別感謝印度台北協會、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等駐臺機構的共襄盛舉,透過實質合作與分享,建立文化情誼與交流,今後將持續耕耘傳統藝術這片沃土、豐厚文化養分,創造更多豐碩的文化輸出及文化交流成果。
傳藝中心指出,自今年開始,亞太傳統藝術節調整為2年辦理一次,透過強化策展論述,期望以更充實完整的籌備,呈現傳統藝術永恆的本質與多元的文化特色,無限延伸傳統藝術的未來。「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大放光明」為主題,以全世界超過10億人口、15個國家共同歡慶的重要節慶「光明節」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話傳說做為策展發想的起點,其所隱含的摒除黑暗迎接光明,除了代表後疫情時代迎向光明的新開端,更蘊含了找尋傳統藝術新光亮的期待。
自即日起至13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展開為期9天的精彩活動,每日除了有不間斷的藝術匯演,還有亞洲各國文化體驗、異國風味市集,總計邀請國內外10組表演團隊,透過45場演出、2場地畫藝術、12場文化體驗,展現《羅摩衍那》的故事,詮釋「光明」的樣貌,邀請民眾以五感體驗節慶藝術之美。
本屆藝術節邀請的各組國內外團隊皆以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自身文化視角回應光明節與《羅摩衍那》的主題。首次來臺的卡皮拉.維努與印度喀拉拉邦表演藝術團,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苦替雅坦藝術,詮釋《羅摩衍那》中的經典角色;柬埔寨法爾藝術學院則透過新馬戲融合音樂、傳統舞蹈,以當代眼光重新詮釋陪伴所有孩子成長的神話《羅摩衍那》;馬來西亞交融皮影戲劇團除了演出《羅摩衍那》中的經典片段,更帶來他們廣獲國際好評的新皮影戲,重現「星際大戰」的故事;朗果麗是印度傳統地畫藝術,新加坡籍印度裔的薇潔亞.莫翰帶來2場朗果麗地畫繪製,民眾不只可看到藝術家的現場創作過程,更有機會與藝術家一起創作。
臺灣一心戲劇團的《劈山救母》,敘述小沉香欲至華山救母,其中所展現的戰勝困難的勇氣,昭示了愛能夠掃除黑暗、帶回光明;不貳偶劇的《心垣》,描述孫悟空在大鬧天庭時被誤認為是《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而陷入了一段迷思與反抗;塔拉那現場藝術帶來原專屬於印度宮廷的傳統舞蹈卡薩克,透過樂手與舞者的競合對話,展現傳統舞蹈的繽紛與活力;驫舞劇場以不同視野製作《諸神的聚會》、《光之追尋》、《光之賜福》,並邀請泰國皮歇.克朗淳舞團、宜蘭三星大隱鍾馗王爺廟、柬埔寨法爾藝術學院共同參與,結合現代舞、泰國傳統倥舞、臺灣在地陣頭、新馬戲等不同藝術形式,從室內演出延伸至戶外踩街,碰撞出的火花令人期待。此外,由印度台北協會贊助的夏卡緹融合印度舞團,將透過舞蹈帶領大家認識《羅摩衍那》的神話故事。
「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為了營造節慶的熱鬧氛圍,10月5日至6日更規劃了異國風味市集,藝術節期間還有各式免費東南亞文化體驗,讓民眾在宜蘭園區古色古香的臺灣傳統巷弄中,拿著印尼果殼手搖鈴、跟著馬來西亞手鼓的節奏舞動、體驗傳統光明節的排燈習俗,以五感穿越各國體驗歡欣的節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