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歐洲

西班牙公務員抗議政府的財政緊縮措施。這個國家無疑已深陷經濟衰退中
圖/路透社

文/黃清晏

俄烏戰爭已逾兩週年,但是作為烏克蘭背後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歐洲」到現在似乎都還沒有想清楚,歐洲到底在為誰而戰?

但是對於美國而言,俄烏戰爭,美國的戰略目標手段,都是非常清晰的。
1)就是通過製造戰爭來製造危機,從而迫使歐洲的資本向美國回流,這也是美國開啓加息週期,與俄烏戰爭幾乎是同一時間爆發的主要原因。
2)就是要在歐洲與俄羅斯之間進行地緣上的戰略切割。現在瑞典芬蘭都已經加入北約,俄烏之間的戰爭曠日持久,這都比較符合美國的戰略設想。

但是歐洲作為這場衝突背後,美國最重要的支持者,以及很多重大事情的當事方,歐洲到底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似乎依然是一個謎團。

俄羅斯本來是歐洲最重要的廉價能源供應基地,除了能源之外,俄羅斯還有大量的原材料,初級工業產品,是歐洲工業的重要供應國,可以說俄歐之間,在經濟結構上,本來就是極為互補的關係。

但是在俄烏戰爭之後,這種關係遭到了大肆的破壞。你不能說歐洲對此毫不知情,因為俄烏衝突的導火綫,遠在多年之前的「明斯克協議」(The Minsk Protocol)簽署之時,就已經埋下了,而歐洲的德法,作為明斯克協議最重要的參與方,對此心知肚明。

白俄羅斯、俄羅斯、德國、法國和烏克蘭領導人在2015年2月11日至12日在明斯克舉行峰會

現在,對於歐洲來說,僅存的就是一些技術優勢和專利以及製造業與重化工產業,還有被中國追趕超的汽車產業優勢。

曾經鼓吹碳中和、碳排放、綠色能源的歐洲各國最近在「電動車領域」紛紛躺平了,放棄發展電動車,回歸傳統「燃油車領域」。

中國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它們將橫掃一切傳統汽車製造強國,包括韓國、日本、德國、甚至是美國。

德國(Benz-CEO )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暨賓士執行長康松林(Ola Källenius)痛斥「保護主義」:「歷史証明保護主義帶不來成功,與中國競爭才有助歐洲車企進步」。

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暨賓士執行長康松林(Ola Källenius)

現今歐洲的飛機、汽車、機械⋯等傳統基礎優勢產業,正在被全球化,被中國,被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和製造能力所取代。歐洲的技術和製造業優勢不再,並且,在某些領域已經落後,甚至於有些地方被對手趕超。

歐洲沒有足夠的資源與能源,用來供養其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歐洲綠色能源技術產業落後,在新技術,綠色能源領域,歐洲沒有實現突破與自給,同時,歐洲激進高調的環保政策,貿易政策導致歐洲綠色能源的落後。歐洲能源枯竭,能源和資源緊張局面已經顯現。一個沒有能源和資源的國家是無法發展和實現經濟增長的。

歐洲失去對全球資源,能源的控制能力。失去對全球能源,資源的定價權與控制權。如法國失去對非洲法屬地區尼日爾(The republic of Niger)核資源控制權,在蒙古,法國在俄羅斯反對下,沒能獲得對蒙古核礦的控制權與收購。德國也是一樣,在全球鋰礦資源,對地中海,中亞地區,里海地區能源控制,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控制權與收購的條件。

烏克蘭戰爭的消耗,歐洲與俄羅斯徹底斷鏈,歐洲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與資源、糧食和市場。俄羅斯一直是歐洲的最大出口市場,俄羅斯更是是歐洲最大的廉價能源,資源供應國。以上種種原因導致BASF、BENZ、Audi、Siemens ⋯等歐洲大公司相繼出走。俄烏衝突之後,一方面歐洲的資本大量外流,另一方面,由於能源供應的破壞,北溪管道被炸,導致大量歐洲工業企業不得不向外轉移。在這個過程中,你完全看不到歐洲有什麼長遠的戰略構想和計劃。

2023年法國的GDP增長率是0%、德國GDP-0.3%、意大利GDP0.2%、而英國GDP0.3%。根據世界銀行(WB)預測,2024年整個歐洲的經濟增長只有0.8%,如果烏克蘭戰爭陷入長期消耗戰,歐盟長期性的經濟風險與危機將更加凶險。近些年,歐洲經濟持續衰退不僅是能源與資源短缺問題,還有更大的問題,就是歐洲的保護主義政策與政治,正在把歐洲推向衰落的境地。烏克蘭戰爭正在摧毀西方的霸權,失去霸權的歐洲,注定衰敗。

烏克蘭面臨的未來,是小敗還是大敗的問題。而烏克蘭的背後,有美國、英國、歐洲國家。美國和英國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他們繼續打下去,最後在烏克蘭形成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戰略緩衝區」。

「中國」現在是世界唯一的製造超級大國, 全球自由化貿易,已經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生態體系,這是美國,歐洲人意想不到的結果,「經濟脫鈎」已是不可能的任務、中國科技崛起與擴張,技術創新與發展,推動全球技術的發展,某些技術甚至於超過歐洲的技術標準。今天全球技術市場,不再是歐洲西方一家獨大,今天的全球技術市場有了替代來源。歐洲在技術上為所欲為時代已經式微,西方已經不能在技術上進行控制與獨霸了。

加上上海合作組織(SCO),金磚國家組織(BRICS+)正在加強經濟,政治,貿易,技術上的合作與開發,以牽制反擊西方的霸權。中國在加強金磚國家,新興國家與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巴西,南非,俄羅斯和南方⋯等國家間進行技術合作,組建自己的技術供應鏈與產業鏈,發展推動自己的技術和科技聯盟,以維護新興國家的利益,不被西方卡脖子和控制,有自己的技術發展空間,來保障自己的科技技術與市場的生存與利益。

上海合作組織(SCO)
圖/chinadaily.com.cn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簡稱MERICS)表示:「中國多年來一直在爭取半導體領域的自給自足,這種努力最近得到加強,主要是為應對美國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的管制」。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
圖/Wiki

荷蘭ASML(艾司摩爾)行政總裁(CEO)溫寧克(Peter Wennink)近日接受荷蘭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妄圖孤立中國是沒有希望的」。美國的管制長期將促使中國自主研發高端晶片製造設備。他認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完全有可能在光刻機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荷蘭ASML(艾司摩爾)行政總裁(CEO)溫寧克(Peter Wennink)
圖/Digitimes

中國對於歐美同樣重要,中國現在在各種領域基本都佔著1/4左右的市場,所以歐洲也面臨跟中國合作共贏的問題,「合作共贏」依舊是未來的絕對主流。

由於歐洲國家的政客,都已經全心的投入為美國利益服務的事業中去了。他們根本就不是為歐洲人民的利益在服務。歐洲政治內耗,追隨美國自殺式政策,更加速歐洲的政治衰落。歐洲政治無力,政治內耗對立,精英無能,新納粹的陰影籠罩在歐洲上空,造成歐洲社會的混亂,民怨四起。英國街頭的革命、法國街頭的黃衫軍和歐洲農民的憤怒 走向巴黎,走向柏林的大街,抗議政府無能,抗議政策失焦,抗議政治腐敗。

歐洲的衰落
德國的癱瘓阻礙了歐洲的發展,德國是歐元區和G7中表現最差的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德國將成為2023年唯一出現萎縮的G7經濟體。預計2024年的增長率為0.9%,仍將低於發達國家經濟體1.4%的平均水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24 年經濟成長預測圖表
圖/koreatimes

烏克蘭戰爭美國收割歐洲的製造業,收割歐元區的財富,向歐洲大肆倒賣能源,從而賺取戰爭暴利。烏克蘭戰爭加速歐洲去工業化,加速歐洲資本外逃,加速歐洲快速失去民生與基礎工業。同時,烏克蘭戰爭也在加速歐盟的崩潰,加速歐洲的政治崩潰,烏克蘭戰爭也在把整個歐洲推向戰爭的前沿,歐洲將成為戰爭的受害者,也可能成為戰爭的直接參與方。

烏克蘭和中東的戰爭、美國全球影響力的不確定性,以及東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對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

烏克蘭戰爭導致歐洲製造業全面虛脫,促使歐洲社會、經濟、工業的全面衰落。現在,歐洲國家社會沒有了信心,也沒有了發展的底氣,剩下的只有社會的怨氣與歐洲衰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