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病精準診治是趨勢!如何正確區分鼻竇炎、感冒、鼻過敏?鼻科專家大解密

【記者 陳家珍/台北 報導】好想念媽媽的滷肉香!患有氣喘痼疾的30多歲國標舞王教練,5年前開始經常性鼻塞,原以為是感冒、身體太虛,直到鼻塞嚴重到只能像魚一般張口呼吸,且常有濃稠鼻涕、嗅覺喪失,聞不到飯菜香、工作差點不保,更曾因嗅不到瓦斯漏氣而身陷危險,求助耳鼻喉科才得知是嚴重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鼻腔跟4對鼻竇幾乎被息肉、鼻涕塞滿。幸好,王教練後來接受手術,且在醫師評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才能再次正常使用鼻子呼吸,並恢復良好嗅覺,減少反覆復發與手術之苦。

圖:與會嘉賓大合照:台灣鼻科醫學會分享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新趨勢。(圖/台灣鼻科醫學會提供)

鼻竇炎是因為感染或體質等因素引起發炎反應,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發炎、鼻竇口阻塞。估計台灣約有15-20%、超過300萬人罹患慢性鼻竇炎,而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是鼻竇炎類型中的「困難治療類型」。

台彎鼻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葉德輝表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影響所及不只是黃綠色膿鼻涕、鼻涕倒流,還有鼻塞、嗅覺退化甚至完全喪失。文獻指出,病友因鼻塞引起的睡眠障礙風險高2倍以上,嗅覺完全喪失者有較高的憂鬱、焦慮以及恐懼症風險,連帶工作生產力也受影響。另外,部分病友可能併發眼眶蜂窩組織炎、腦膜炎、腦膿瘍等少見卻嚴重的併發症。

圖: 台灣鼻科醫學會葉德輝理事長。(圖/台灣鼻科醫學會提供)

台彎鼻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戴志展表示,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以鼻竇內視鏡手術治療與類固醇藥物為主,其中手術的目的是移除阻塞鼻竇之異生組織或鼻息肉,擴大鼻竇開口,提供鼻腔及鼻竇足夠的通氣與引流。

圖: 台灣鼻科醫學會戴志展秘書長。(圖/台灣鼻科醫學會提供)

然而,葉德輝理事長分享一份追蹤長達10年的報告,該研究針對健保資料庫中逾6萬名接受內視鏡鼻竇炎手術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將近15%慢性鼻竇炎患者在6年內二度接受手術。箇中原因除術後追蹤不足、自我照護不佳與持續抽菸,也與第二型發炎反應為主的慢性鼻竇炎密切相關。國外研究顯示8成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體質,術後半年復發比率高達3成5。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為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呢?葉德輝理事長指出,只要透過抽血或息肉切片化驗,符合三項指標(組織嗜酸性球≧10/hpf、血液嗜酸性球 ≧250/μL、IgE總量≧100 IU/mL)中的一項,即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這群病友過去常受反覆復發與手術之苦,但隨著醫藥進步,目前也可考慮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精準鎖定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驅動因子,抑制其訊息傳遞,阻斷發炎反應,有助逾6成病友在半年內恢復嗅覺,減少復發、反覆手術及使用口服類固醇的機率逾7成,大幅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圖: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王賢佑先生經治療恢復穩定狀態,繼續熱愛的國標舞教學工作。(圖/台灣鼻科醫學會提供)

前述國標舞王教練就是一例!王教練說,5年前自己飽受鼻涕逆流、咳嗽、濃鼻涕、嗅覺喪失、疲倦等症狀困擾八個月後,下定決心接受手術治療。而在忍受皮肉疼痛、止血棉塞住鼻子一個月的痛苦後,無論聞到媽媽的滷肉飯香、廁所的尿騷味,都是幸福喜悅的味道。

不過,好景不常,術後一年多後,王教練嗅覺再度喪失,直到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鼻息肉一點點縮小,第三天以後嗅覺開始恢復,才少了再次手術之苦,病況也獲得穩定控制,可以繼續為工作與未來人生努力。

如何及早發現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警訊呢?戴志展秘書長表示,鼻竇炎的臨床症狀多樣且缺乏特異性,大部分症狀跟感冒、過敏性鼻炎類似,很容易混淆,如果未能正確辨別及早診斷,治療預後將大受影響。

不同於感冒無色黏稠鼻涕或過敏性鼻炎的清澈水狀鼻涕,典型的鼻竇炎會出現黃綠色濃稠鼻涕,且伴隨黃鼻涕倒流、咳嗽、或兩頰或前額脹痛、等症狀。而且,一般感冒大多會在2週內就能痊癒,但鼻竇炎的黃膿鼻涕常常是超過2週以上,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則屬於「慢性鼻竇炎」,因此民眾有這類情況,應盡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與對應的治療。

戴志展秘書長強調:「拖越久、越難治療!」一般來說,因感染導致的急性鼻竇炎,若能及早正確診斷,多數經藥物治療都可改善;但若是超過3個月,鼻竇黏膜開始變化,細菌「築牆」保護自己,一般武器、也就是藥物已經不易穿透,需要用「尖端武器」、也就是內視鏡手術才可能清除乾淨。

台彎鼻科醫學會指出,鼻子是人體執掌呼吸與嗅覺功能的重要器官,外觀小小一個,卻包括鼻腔與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等4對鼻竇,加上連結的神經網絡錯綜複雜,同一症狀的背後疾病可大可小,若是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甚至可能造成鼻息肉的增生或是影響到下呼吸道(如胸腔、肺部)的健康。因此,有慢性鼻病的病友應提高警覺,盡快諮詢鼻科專科醫師,才能及早正確診斷與精準治療,保有較佳的預後。